在智力时代,人们的劳动需要的是智力而不是体力
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竞争正迅速向“智力竞争”集中,并迅速从“互联网+所有领域”向“人工智能+所有领域”演进。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互联网的结合,人类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数字时代走向一个新的智能时代。在智能时代,人类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内容和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而重大的变化是,机器将取代人类的主要体力和部分智力,从事一些有形商品和无形知识的生产、服务和交流,包括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人类将主要从事无形的生产、服务和知识、信息、数据等的交流活动,包括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创新、学习、指挥和运行等,但这些智能密集型工作不仅需要身心健康的基本保障对劳动者而言,也正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存量“智力”相反,体力在智力时代的工作中的作用将大大降低。
在智力年龄,老年人在工作中具有显著的智力优势。正是这种执着而强烈的追求,推动了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加速了人类生命的延长。据有关统计和估计,古代人类的预期寿命极低。1700年,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1800年,它增加到37岁,1950年,它增加到46岁。1985年,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2岁。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9年发布的报告,目前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6岁,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77.1岁。人口加速长寿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其次,老年人口的智力优势符合智能时代的要求。根据人类的生活规律,人体在发育成熟后,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体力减弱。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人们的经验、技能等“智力”在不断积累和增长。因此,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身体优势在下降,但智力优势在提高,这与智能时代的身体和智力需求相匹配。
三是“劳动年龄”以上人口没有丧失劳动能力。根据实践经验,老年人的残疾大多处于生命的末期或不健康状态。由于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的身心素质在延长寿命的同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劳动年龄”以上的人口在寿命结束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特别是人力资本较高的“劳动年龄”以上的人口,从事智力密集型劳动的能力和优势更强。
最后,超过当前工作年龄停止工作会导致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公共和私营部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越来越多。但是,如果大量的人过早地结束工作,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积攒在他们身上等待发挥作用的人力资本也会被闲置,报之无用。
明智地改变传统的人口问题思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问题。目前,关于中国人口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讨论很多,而且大多数观点都非常悲观,这根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概念界定和政策思维。根据这些老年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的定义和标准,以及相关的退休和养老制度,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和人口大国,确实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加速老龄化进程。解决“未富先老”的问题,扶持一大批老年人口,确实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在新的技术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概念界定和政策思维已经有些过时。
从理论上讲,均衡是供需平衡,是人类社会可持续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一方面,在个体的生命周期中,存在着一定数量和结构的物质需求和非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人口可以提供相应数量和结构的物质和非物质供给,人口客观上具有供求结构和总量平衡的条件。
但是,根据生命规律,个体在生命的早期和晚期都没有劳动能力。为了使人类的生存和世代延续,必须建立世代之间的人口互助和连续供养制度,实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供需动态平衡。在传统的自给自足、固定分散的农业社会,这种平衡主要靠家庭代际支持体系来保证。在分工协作、流动聚集的现代工业社会,代际支持体系能够更好地保证平衡。然而,目前对劳动人口的界定及相关政策思路都是基于发达国家工业时代人类生活时间不够长,劳动主要依靠体力的设计。它们是当时社会劳动人口供给能力与供养人口需求之间的平衡。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使得供需能力增强。但根据以往的定义和政策,一方面,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供养人口特别是供养人口的规模和比例不断扩大,供养需求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原因,供应能力的扩大不能发挥作用。应该是供给者变成了需求者,供求关系的逆转造成了巨大的供给缺口。
服务邮箱:vip@cn-invest.cn
单位官网:http://www.cn-invest.cn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4号东方梅地亚中心A座
ICP 备案:京ICP备19027158号-1